中國銀行保險報20220225導讀:勝水橋畔
時間:2022-03-15 來源: 作者: 我要糾錯
這是一座石拱橋,橫跨在沈塘河上,有些年頭了。徐霞客故居就在橋的西側,枕河而落,迎著水流,聽著鳥鳴,塵封著久遠歲月。
故居古樸素雅,三進兩側的明代建筑凝聚著天地之氣。進得正門廳,高梁之上懸掛著陸定一所書“徐霞客故居”匾額,水墨般的韻致讓人有大開大合之感,使得本不算大的廳堂在初訪者的意念里立時幽邃起來。再加上屏風正面鐫有北京大學教授侯仁題文,這就有了一種濃厚的文化氛圍。
二進稍窄,面闊五間。正中三間前有軒,極富想象力的設置隱含著大自然寓意,讓人若同流連在山川溪谷之中。連廊后有許多舊時物具和樹木花草,幽幽古香使小院的恬適足至十分。三進正中敞連,后有翻軒,大廳題名“崇禮堂”,估計是取自“崇尚禮義”之語。凡經此而進的人,不禁拘謹起來,頓生一種敬畏,覺得應該執一定的儀禮才能邁入。
中國銀行保險報20220225導讀:勝水橋畔
房屋地基的高度每進遞增,明代進士宅第的特點顯而易見。雕梁畫棟之間,氤氳著文化氣息。窗欞的影子印在生著青苔的地面,像是晃動在古色古香的書頁上。磚石裂出幾道縫,幾棵細草在墻基下鉆了出來,伸進順著瓦檐瀉下的日光中,斑斑駁駁的畫面似在向造訪者傾吐著一種聲音。
徐霞客的祖先,是富甲江南的大戶,耕讀傳家。一世祖徐錮,北宋末年曾任開封府尹,然而到了宋朝亡國后,徐家為了保持“南州高士之風”,主動從繁華的蘇州城搬遷到偏僻的農村江陰,在梧塍里過著“居田園,業詩書”的生活。或許正是受了這種淡泊之風的影響,徐霞客自小就博覽群書,不求名利,寄情山水,將身心托付于考察山川地疏的奧秘之中。翻看60余萬字的《徐霞客游記》,可看出他矢志不渝的探險志向,堅韌不拔的前行毅力,以及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絕妙的科考視角。這部內容涉及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幾乎所有領域的巨著,具有很高的史學價值、地學價值、文學藝術價值和旅游學價值,被譽為“千古奇書”。也許徐霞客不曾想到,他對湖南、云南一帶巖溶地貌的成因記敘,使之成為世界上最早研究巖溶地貌的人。他更想不到的是,在我國頒布的第一批44個重點風景名勝中,有25處留有他的足跡。幾百年來,有多少人追尋著他走過的路,跋山涉水,觀景覽勝,緬懷先行者。
徐霞客自第一次離家泛游太湖,到55歲因病從云南雞足山返回故鄉,“躑躅三十年,馳騖數萬里,足踏天下半”,幾乎走遍中國。途中曾三次遇盜,四次絕糧,多次遇險,可他“不避風雨,不憚虎狼,不計程期,不求伴侶,以性靈游,以軀命游”,真可謂“亙古以來,一人而已”。
中國銀行保險報20220225導讀:勝水橋畔
《徐霞客游記》開篇之日是5月19日,如今,這個日子被定為中國旅游日,這是對他最好的紀念。
故居正廳前東側庭院內,聳立著一棵桿粗枝禿、綠葉繁茂的羅漢松,為徐霞客親手所植。樹高六七米,主干需兩人合抱,不敢想象,這棵樹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了。晴山堂是徐霞客為了慶賀母親大病初愈而蓋的堂舍,堂名取“四月清和雨乍晴,南山當戶轉分明”之詩意。他還央人畫了一幅“晴轉雨山”的畫,感謝母親的諄諄教誨和良苦用心。一棵松,一幅畫,寄托著徐霞客的拳拳孝母心。
江陰這一帶河湖廣泛,號稱“三百六十畝蕩”,屢遭水患,民間有筑堤建橋勝水吉祥之說。徐霞客從22歲開始,數十次出游都是從勝水橋畔乘船上路的。如今,勝水橋留給后世的,除了它的功能作用,還有一個母親屢次三番在此為其兒子送行的不朽傳說。
如需訂閱中國銀行保險報請點擊:中國銀行保險報訂